高煦本人愿意去三佛齐,让允熥松了一口气。
高煦在之前的平叛中立下大功,而封藩南洋在群臣眼中类似于流放,所以允熥为了脸面着想最好不要贸然下旨封高煦到三佛齐。高煦自己上折子请封南洋,允熥再顺水推舟的接受更好。
但是如果高煦自己不情不愿,即使勉强上了折子,文武百官又不是傻瓜,当然看得出来怎么回事。虽然他们面上不敢说,却一定会在自己的笔记中记一笔。
所以允熥还是希望高煦愿意去三佛齐,这样双方还能愉快一点儿。
而允熥之所以最后选择高煦和贤烶为这两地的藩王,也是有缘故的。
满剌加和苏门答腊是天方教向东传教的海上重要路线,当地的天方教徒甚多,很不好处置,只有狠人才能对付。
高煦和贤烶恰恰就是这样的狠人。允熥数遍了宗室的亲王,这两个现在是最狠的。代王朱桂虽然也狠,但还是比不上他们两个;辽王朱植聪明睿智善于审时度势,要发狠的话也能狠得下来,但是毕竟本性不是如此。
所以高煦和贤烶最适合。
允熥又嘱咐他们:“到了当地,一定要信奉佛教。贤烶,若是满剌加当地没有什么高僧,就从国内、从暹罗请几位高僧过去。蒲罗中城内最先建成的房屋可以是王府,但是第二建成的就必须是佛寺。”
现在南洋的大局面就是佛教同天方教对抗,中间夹杂着一点印度教的势力范围。南洋的佛教高僧并非没有意识到天方教在一点一点的侵蚀佛教的地盘,有时也会互相支援。但是毕竟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又不如天方教传教热切,所以处于步步后退的局面。
允熥现在给他们一个统一的领导——那就是大明,再加上远比对方强大的武力后盾,他就不信不能止住对方的扩张势头。
朱棣这时问道:“陛下,既然是加封高煦和贤烶为王,那么叫臣过来为何?”
允熥转过头来说道:“四叔可是有大用的。高煦和贤烶毕竟为王时日短,也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所分封的地方又这样重要,还需要老成持重的人辅助。”
“四叔久镇边疆,经验丰富,正好适合辅助二位弟弟。侄儿打算在藩国仿照唐代之例设立‘特进’一职,辅佐藩王。四叔就担任蒲藩国和苏藩国的特进,辅佐他们。”
朱棣之前其实已经有过了猜测,但是知道允熥亲自说出口以后才敢确定。但是朱棣仍然有一种不敢置信的感觉。
朱棣自从进了京城之后就没想过能活着出去,但是允熥竟然真的让他能活着出去了。他不担心吗?
不过再一细想,朱棣也明白允熥为什么会放心将他派出去了。满剌加和三佛齐都是远离大明的地方,苏门答腊是一个岛,满剌加虽然不是岛,但是与岛也差不了多少,以这两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足以威胁大明的水师,就是想从长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