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公里时,忽然接到了德意志团副团长的无线电话,说苏军已经发起了最后的攻击,自己的部队覆灭在即,请求援军尽快赶来支援。
瓦尔少将听到副团长这么说,顿时就急眼了,连忙冲着送话器喊道:“中校,顶住,我命令你顶住。我们距离你们大概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你们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能赶过去救援你们。”
结束和副团长的通话后,瓦尔少将立即给另外两位团长下达命令,让他们加快速度,迅速赶到德意志团遭受附近的地方,务必要把遭到攻击的部队救出来。
然而,令瓦尔少将没想到的是,他们又向前走了几分钟,就遭到了来自附近森林里的火箭弹的攻击,正在急行军的部队,顿时被炸得七零八落。
没等他给部队下达新的命令,就有一枚火箭弹落在距离他的桶车五六米的地方爆炸,当场把两辆摩托车炸得四分五裂。瓦尔少将所乘坐的桶车,也被爆炸的气浪掀翻。
还在附近的士兵,见到师长的桶车被炸翻,连忙过来救援。把手臂受伤的瓦尔少将从车里拖了出来,而司机和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副官,则被弹片打死了。
捂住受伤手臂的瓦尔少将,在两名士兵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朝着车队的后方跑去,试图躲过苏军的火箭弹攻击。
跟在帝国师后面的元首团,得知前面的部队遭到了苏军的伏击,元首团团长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随即派出侦察兵去侦察。
见部队停止了前进,团参谋长连忙对团长说:“上校,友军在前方遭到了俄国人的伏击,我们不需要赶过去支援他们吗?”
“他们正遭到俄国人的火箭弹袭击,我们就算赶过去,也是送死。”团长望着前方的火光和硝烟,听着传来的隆隆爆炸声,对参谋长说道:“在没有搞清楚前方的情况前,所有的部队都暂时停下待命。”
虽说部队停止了前进,坐视帝国师遭到苏军的火箭弹攻击,但团长还是觉得应该把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向自己的师长迪特里希将军汇报。便吩咐参谋长:“给师长发报,把这里的情况向他进行汇报。”
迪特里希得知帝国师在南下过程中,遭到了苏军的伏击,不禁被吓了一跳。他连忙向豪塞尔报告说:“将军阁下,瓦尔少将率领帝国师主力南下的途中,遭到了俄国人的火箭弹袭击,部队的建制已经被打乱,继续执行增援任务,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
“真是见鬼了。”豪塞尔恼怒地说:“这帮该死的俄国佬,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居然在我军的必经之路进行伏击。”
“将军阁下,”迪特里希提醒豪塞尔:“您别忘记了,我们的对手是索科夫。他可是一个狡猾的俄国人,我军在他的手里吃得亏还少吗?”
“可恶,真是太可恶了。”豪塞尔说道:“要是让我活捉到他,我一定会亲手把他掐死的。迪特里希将军,命令你的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务必要把瓦尔少将的部队解救出来。”
“对不起,豪塞尔将军。”对于豪塞尔的这道命令,迪特里希却选择了不服从:“根据我部下的报告,俄国人正在用那种新式火箭弹,攻击帝国师的部队。就算我的人赶过去,也只有送死的结果。因此我命令他们停在原地待命,等到担任伏击任务的俄国人撤退了,再赶过去支援帝国师也不迟。”
豪塞尔此刻对索科夫恨得牙痒痒的,但却拿对方无可奈何。此刻听到迪特里希提出的理由后,沉默了片刻,便点头表示同意:“好吧,迪特里希将军,就命令你的部队暂时停止前进,等实施伏击的俄国人撤退后,再赶过去增援帝国师。”
下达完这道命令后,豪塞尔感到心如刀割,他心里很明白,帝国师经过这番打击后,除非立即撤到后方进行补充,否则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再执行任何作战任务。
向德意志团发起最后攻击的第122团和第124团,只用了二十分钟,就全歼了残余的敌人。他们抓紧时间收拾了一批还可以使用的武器弹药之后,便根据索科夫的命令,撤出了战斗,向着西面转移,赶过去支援即将和旗卫队师交锋的第125团。
索科夫在转移前,命令西多林给万尼亚发电报,了解他们伏击的进展情况。万尼亚的电报很快就来了,说正在用火箭弹攻击敌人的行军队列,敌人在火箭弹的打击下,已无法再继续向南推进了。
听完西多林的汇报,索科夫再次发布了一道命令:“通知万尼亚少校,敌人的兵力比他们强大,一旦火箭弹耗光,就立即率部队撤出战斗,不得与敌人纠缠。”
西多林谨慎地问:“让他们撤到什么地方去?”
索科夫心里很清楚,假如命令万尼亚向自己靠拢,就有可能和德军遭遇,因此他觉得暂时让这支部队脱离自己,进行单独的行动:“告诉万尼亚少校,让他们暂时隐蔽在附近的森林里,等待我的进一步命令。”
“师长同志,如果他们停留在附近的森林里,很容易被敌人察觉。”西多林觉得索科夫的这道命令,等于是把万尼亚他们置于了危险之中,连忙说道:“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他们向我们靠拢。”
“不行,假如他们此刻向我们靠拢,反而会与敌人遭遇,到时他们的处境会更加危险。”索科夫向西多林解释说:“假如他们退入附近的森林隐蔽,敌人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发现他们的。特别是我们在旗卫队师的后方打响后,敌人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来,更加无暇顾及他们。”
“好吧,师长同志。”西多林觉得索科夫说得有道理,便点着头说:“我立即给万尼亚少校发电报,命令他们在用光火箭弹之后,就退入附近的森林隐蔽,等候师部的下一步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