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35章 世界唯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再重新设计一款适应当时作战需求的新型装甲底盘,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想要新式、符合实际需求的自行高射炮,在地盘上一项上德过陆军的选择就不多,当时最合适,甚至唯一合适的就是大量在后方待修的四号坦克底盘。

    战争激烈,坦克损毁得也多,有些连集团军一级的修理厂都无法修复,但坦克宝贵、丢弃有可惜,只能在可能的情况下送回本土修复。

    四号坦克,修一辆总比新造一辆省工时,加上运输成本都如此。

    德军的四号坦克性能均衡,这种地盘上之装高射炮,越野能力、承载能力都不错,算是逼出来的办法中的一个好主意。

    东线告急,德国装甲集团天天挨空袭,急得很。这头本土军工部门效率算可以,说干就干,还加急。

    到43年的12月,德国的第一款全履带式防空车辆的样车就成了,配备的武器是当时德军装备量巨大,还非常便于量产的四联装20毫米Flak38型高射炮。

    不过很快问题就来了,在测试中,德军发现这型高射炮的毁伤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对抗苏军的伊尔-2。

    苏联人的“黑色死神”不是白叫的,不仅火力凶猛,要害部位都还装了7至12毫米厚的镍钼合金钢装甲板,简直就是辆空中坦克。

    距离稍远时,口径太小的炮弹压根就打不穿,而这类配有重装甲防护的苏军强击机群在东线满天都是。

    而且这种刚试制出来、外号“四轮马车”的防空车辆外形过于独特——四块由铰链开闭、厚度20毫米、保护高射炮的可平放式装甲板是明显的识别特征。

    特征明显也就算了,这么设计的缺点更明显,甚至是致命——当四块装甲板升起的时候,车上搭载的高射炮会受限于旋转射界而无法使用,成了摆设。

    想射击就要放下四块装甲板,但这时候裸露在外的高射炮成员就成了“赤膊佬”,除了要面对苏军步兵和炮弹弹片的袭击之外,还要面对来自伊尔-2强击机上23毫米机炮的扫射。

    近距离空对地空袭,高射炮阵地会是强击机、前线轰炸机的重要目标,并不会因为危险而刻意去避开。

    打仗,那就是玩命,先干掉防空力量,那样才会获得最大的空袭效果。

    一旦被伊尔-2的机炮扫射...

    呵呵!

    德军的高炮手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单就防护性这点来看,这种基于四号坦克地盘设计的自行高射炮,同此前战斗室四面敞开的“武器运载车”相比,就越野能力强了点,其它都没啥改变。

    不过战争年代事急从权,尽管缺陷明显,那款四面透风的防空高炮还是投入量产,总共生产了大约250辆。

    小国军队要是能有250辆自行高炮就了不得,但这数量对德国陆军、对整个东线而言,无疑又是杯水车薪!

    德军装甲师一级的作战单位,才有机会得到一个排的“四轮马车”作为野战防空力量补充,压根不够!

    时间到了44年,欧洲战场的制空权逐渐被盟军掌控,德军变得更迫切需要数量更多、性能更好的自行高射炮,用于对抗无处不在的盟军战机。

    想办法,结果整出个“旋风”防空坦克的概念来,其实还是自行高射炮。

    四号坦克的炮塔被一个别名为“饼干罐”的多面体敞开式炮塔所取代,,4门20毫米Flak38型高射炮布置在炮塔内。

    这样设计既能为乘员提供四周防护,顶部空出的“露白空间”也不大,又能为防空火力提供全向射界。

    可惜,产能不足,“旋风”自行高射炮的总产量也就一百辆左右。

    德国陆军也知道Flak38型20毫米高射炮先天存在毁伤能力和射高不足的问题,只是因为产量巨大而被一次又一次的拿来应急,没办法的办法。

    这趟经过实战检验,德陆军再次发现配备四联装20毫米高射炮的“旋风”也不能有效解决盟军战机,想出个用Flak43型37毫米高射炮替换——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旋风”防空坦克改称“东风”防空坦克,这也是德军大批量生产的最后一款防空坦克。

    从1944年7月第一辆原型车生产开始,一共才43辆“东风”防空坦克走下生产线——虽然威力较“旋风”提升不少,但这43辆“东风”对于不断吃紧的前线而言,明显是塞牙缝都不够的节奏,自然也就不用期待能取得多大战果。

    在设计“东风”时,1944年5月,总结了过往设计的得失后,德陆军军械局与戴姆勒奔驰公司共同开发出了德国陆军最后的防空坦克“球形闪电”。

    “球形闪电”一开始就选择双联装30毫米MK103机炮作为主武器,避免再次因为后效不足而更换主武器、修改设计的尴尬。

    先进、性能好,采用全封闭球形炮塔,炮塔使用液压驱动,炮口指向能力达到了每秒60度,反应非常快捷。

    炮手像坐在放大了的轰炸机机腹炮塔里头,通过对空潜望镜和测距仪进行搜索、瞄准射击。

    得益于MK103型机炮的强大性能,“球形闪电”拥有450发每分钟的高射速和5700米的射程,总备弹1200发,轰炸机命中个三五发就能干掉。

    至于单发战斗机,基本上只要爱上一发30毫米炮弹,那就得往下掉!

    它还不单能防控,在遭遇战时,经济时刻甚至能用来对付盟军的坦克——如果使用当时对德军而言比较宝贵的40型曳光穿甲弹,盟军大部分装甲车辆见它就如同遇上了死神!

    MK103机炮装在德军的轰炸机、强击机上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反坦克,包括斯大林2型坦克在内,所有盟军的装甲车辆侧甲、后部装甲同顶部装甲对上它都得完蛋。

    这种犀利的穿甲弹内有个直径16毫米,重231克的钨合金弹芯,在100米距离内都可击穿8毫米厚的装甲!

    幸好德国钨紧缺,不然要是大规模配备钨合金单芯的炮弹,德国的“虎、豹、大象”们的战斗力还得飙升一截。

    “球形闪电”的炮口指向能力每秒60度、弹炮射速每分钟450发,要是大量配备钨合金单芯穿甲弹,地形合适时碰上坦克,这坦克不是瞬间变麻子,就是成蜂窝!

    但一切都太晚了,按计划,“球形闪电”45年2月开始投产,并且取代之前所有的防空坦克。

    但随着欧洲战场战局急剧变化,根据有关统计,直到德国战败,仅仅只有5辆“球形闪电”完工并投入战斗。

    约瑟夫告诉张楠:“直到战争结束时,无论红军还是西方盟军,都没有得到一辆完整的‘球形闪电’,仅有部分球形炮塔被缴获。

    至于车体,也只留有一张照片能够证明这种自行高射炮曾经被红军缴获。现在外界‘球形闪电’唯一的遗物就是个炮塔,收藏在基尔的德国防空军事历史展览馆里头。

    那是个完整的球形炮塔,是英军在战争末期缴获的,后来运回英国进行研究,70年代被交还给西德。

    老板,世界唯二都在你这,要是你舍得拿出一辆,那些个大型军事博物馆,估计会排着队用他们的宝贝老交换。

    要是卖,全世界最贵的超级跑车估计只值了它的两条履带。”

    张楠“呵呵”笑笑,到:“约瑟夫,你老板我对喜欢的藏品属葛朗台的,不卖,咱也不换。

    二战老爷车,能开的都不多了,更别说还是这样的稀罕货色。

    咱就留着,自个开着玩。”

    自己有、别人没有,这样的东西张楠才不会卖。

    约瑟夫笑笑,他也就是这么个说法,让老板了解这车的特别之处而已。

    一帮人打开了这辆自行高射炮的炮塔,张楠爬上去仔细看了看。

    这个炮塔设计很有创意,一个由多块弧形装甲构件组成球体结构,当然并不是完全的球状,炮塔顶部有些凹陷部分,用于设置舱口。

    炮塔整体半埋在车体内,外露的部分在火炮水平时的高度极低,大概只有60公分——在炮塔周围还装了一个截锥体形状的装甲围壳保护炮塔基部。

    张楠再看,同样爬上车顶的约瑟夫在一边道:“这个球形炮塔是通过枢轴悬挂在围壳里,然后整体吊装到炮塔座圈上,构成一个封闭结构。

    相对于之前流行的敞开式结构,这是个极大的进步,可以为炮组成员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因为球形炮塔半埋在车体内,还有装甲围壳遮蔽,外露的部分其实非常少,防护非常好...”

    从舱口往里头看,这个炮塔内是3名炮手的配置,座席分别在火炮左右两侧和后方。

    “成员座席与火炮是联动的,随着火炮的仰俯而仰俯,这种设计非常便于对空观测和追踪目标...”

    听了约瑟夫的话,张楠道:“你很了解这车嘛。”

    “其实一般,因为战后各国第一代自行高射炮在设计时,不少都参考了‘旋风’和‘球形闪电’的设计。

    之前的工作原因,要求我们学会使用苏军所有常见装备,至少打得响、开得动、飞得走,所以看到过点资料。

    还有,我执行过的任务中有过西方小口径高射炮的项目,所以就多了解了一些。”

    红魔鬼,全能,不求全部精通,至少略有了解,免得万一时刻抓瞎。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