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小道也不行,有一年,王浚还让人在路上设卡,每个走过的人都要交一文钱的拉屎费,理由是,他们出村了,在外方便臭了大自然,所以得交这个钱。
就算有人憋着表示没拉,那也没用。
学生也是幽州人,同样被征收过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点了点邸报道:“大将军说了,除朝廷规定的赋税外,其余杂税全部取消,郡县没有私捐的权利,若要捐,需上报刺史府,若无朝廷法令,一地一年新增的捐税不得超过三种,每种人均不得超过粮三升。”
百姓们一听,忍不住欢呼起来。
整个集市上都是欢呼的声音,等赶集的人回到村中,这个消息便传遍了乡野。
正坐在火边用力捻线的妇人听说,因为用眼过度,一抬头眼泪就哗哗落下,“太好了,太好,那今年的绢布和绵都可以留下给你们做衣裳了。”
男人上前将她手中的线放到一边道:“既然朝廷免去了调,那就不急着做了,等白天光线好了再做,你这眼睛得养。”
“我不累,今年给孩子们多做几件衣裳,去年真是冷坏他们了。”
和幽州有一样待遇的是被杀透了的兖州和一直粮荒的雍州,而并州、冀州和青州、光州等地则是调减半,免口赋,田租减半。
朝廷的政令下到各州,除了部分官员发愁地方财政外,其余人皆与民大乐,举国欢畅起来。
在这种欢乐之中,洛阳及以南的地方迎来了夏收。
学堂放夏收假,学生们回家,挥舞着镰刀和家人们冲到田里收割小麦。
徐州和扬州一水之隔,都在地里收割小麦,这边的欢腾传到那边,那边的人就没忍住搭话。
于是,河这边的人也知道那边免了口赋和好多赋税,顿时心生羡慕。
消息一点一点的传进江东和江南,两地百姓都羡慕不已。
过去的一年,他们不像北地经历战争,但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鄱阳湖一带,因为蜀地流民进来,王敦与北上派的斗争打过好几次。
加上北地大量士族和平民迁移而来,不仅他们日子不好过,被挤占了生存空间的普通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江东和江南的本地百姓羡慕中原今年的赋税减免,逃到南方,努力想要融入当地,却还未安定下来的小士族们也人心浮动,望着北方萌生了回去的想法。
只有大士族,不论到哪里,他们的日子都不会很难过。
对于中原赵含章的举措,他们自然也听说了,于是去找王导,“茂宏何不建议大王,也减免赋税,安定民心?”
王导道:“此法不错,大家可以一同上书。”
几人对视一眼,都应了下来,约定好一起上书建议。
等走出王宅,几人没有各自离去,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喝酒,继续聚会,“自二月以后,大王就不见茂宏了,也不知他们是怎么了,以往减免赋税这样的小事,都是茂宏与大王说一声便可,现在竟要我们自己上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