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论战
听到李庭芝的分析。我突然想道。历史上的襄阳城能够坚守五、六年之久。除了城池坚固。吕氏兄弟尽力以外。或许还有忽必烈故意拖延时间。等待宋军來救援之故吧。吕文德说得对。我和忽必烈的想法很有可能是一样的。围点打援。都想在襄阳城外乘机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这样一來。襄阳之战说不定比我想象的要艰难一些了。
不过。这样也好。省得我还要想办法让忽必烈重兵围襄。
“你要战。我便战。”就让襄阳城外成为我朝火器的试验田吧。
我收回心思道:“各位。现在假设白河城也被蓝军所占。李爱卿、夏爱卿。除了插在沙盘上的旗帜外。旁边的每一面小旗帜代表五百名士卒。稍大些的旗帜代表二千名士卒。最大的旗帜代表一万名将士。红蓝旗帜都一样。四位爱卿。你们可以开始了。”
在沙盘上进行模拟战。对于吕文德等人來说。还是第一次。尽管我也知道。这种模拟战的出入可能会很大。或许根本不能代表什么。但我还是让他们试上一试。
李庭芝、夏贵均是当世名将。特别是李庭芝。深得当年的孟珙元帅器重。而吕文德、吕文焕也是身经百战之人。不然也无法坚守襄阳长达六年之久。我让他们进行模拟演练。一來是想看看他们对襄阳之战的做法。二來也是想看看李庭芝和夏贵之间的默契度。虽然在安丰之战中。夏贵对李庭芝派出其麾下最精锐的破虏军相助颇为感激。但如果我下令李庭芝担任江淮军区司令。资历为尊的夏贵表面上一定会说是。然而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我却担心庐州军难免会出现阴奉阳违的情况。
古代的通讯落后。战争爆发后。一旦沒有明确权力。在发生矛盾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谁也不服谁的情况。等到我收到他们的战报再來做出决定时。为时已晚也。
历史上的襄阳之战。宋朝军队各自为政。即使有上下从属关系也不听调遣。乃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自然不会重蹈覆辙。让后來的学者哀叹不已。
夏贵和吕文德较为性急。又都对襄阳一带的地形颇为熟悉。抢先在沙盘上动作起來。手里不停地变换着旗帜。虽然速度很快。却也不失章法。显得有条不紊。足以可见两人对排兵布阵的熟练程度。夏贵和吕文德、吕文焕乃是同乡。都是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吕文德从军后跟随的是赵葵。而夏贵从军后则在赵葵之兄赵范麾下任职。两人都是因为军功累积。从底层一步步升上來的。又加上常常协同作战。所以相互之间十分熟悉。
李庭芝和吕文焕则不动声色。只是安静地看着沙盘上旗帜的变化。
夏贵分出三万蓝军守在鹿门山和白鹤城。另有两万士卒围住襄阳。但并沒有发起攻击。作为主攻部队的是七万大军。其目标直指樊城。剩下的三万士卒则在襄阳城外待命。
从樊城中的红旗数量可以看出。守军有一万五千人。樊城位于汉水北岸。比起襄阳城小了许多。城池之坚固度也远远不如。两城之间有一座浮桥相连。可以互相支援。
夏贵的目的十分明显。佯攻樊城。诱使红军从襄阳出兵增援。
吕文德当然明白夏贵的意图。各城门紧闭。只从浮桥上來回支援。倒也让蓝军无所作为。
“要拿下樊城。当首先烧毁汉水上的浮桥。水师。水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夏贵小声嘀咕道。“李大人。有何高招。”
李庭芝笑笑:“夏大人。这襄阳城号称铁打的襄阳。蓝军强攻。势必会杀敌八百。自损三千。以一倍至两倍的兵力强攻襄阳。难以获胜。樊城地小。七万大军人数过多。根本无法施展开來。在下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只能围而不强攻。先在鹿门山、白河城以及百丈山建筑工事。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缩小包围圈。将红军困在襄阳、樊城之中。同时。着力打造战船。阻断水路枢纽。彻底封锁襄阳与外界的联系。等襄阳城中粮食、军需等物资用尽之时。又加上长期得不到外部的消息和援助。其内部就会出现问題。心里必会产生一种绝望的感觉。到那时。再集中兵力。先取樊城。最后逼迫襄阳投降。”
夏贵想了想道:“李大人言之有理。先利用鹿门山、白河城等堡垒。围点打援。消灭红军的外援。并让城内的红军长期孤军奋战。最后自行崩溃。”
历史上的襄樊之战。其经过和李庭芝的预测基本一致。
首先。蒙古人在襄阳外围设置了榷场。这就导致了蒙古人在襄樊地区很快站稳了脚跟。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