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会都八月底、九月初了,漠北的第一场雪已经早早落下。
建文神武无上可汗的纪功碑外,野利大虫躬身行了一礼,面色敬服。
一半出于作秀,毕竟他可是被圣人敲打过的。
另外一半则出于真心。
建文神武无上皇帝如此功业,诸部酋豪打心眼里敬佩,不敢有丝毫不敬。
结束朝圣之旅,来到黑城子西门外时,正好遇到一队商旅南下。
他们带着大群牛羊,说说笑笑,轻松惬意。
在草原上做牲畜买卖,其实真没那么简单。
牲畜长途远行,需要中途停下来养膘,往往会消耗大量草料。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与各个部落酋豪们合作了,由他们提前准备好干草,故路线都是固定的。
这样一种合作,令草原贵人们也分润到了这桩买卖的利益,无疑加深了草原与中原的联系。
坊间有传闻,圣人曾经打算严禁草原与中原的人口交流,但说实话,这条制度看样子最终没有施行。
人口交流少了,经济交流也会减少,最终结果是把人家往外推——历史上清代曾经严禁蒙古与中原人交流,规定北上商人不能携带女卷,最终导致前往草原的汉人群体中鸡奸桉频发……
进城之前,还遇到了数十辆运柴的马车。
这个真是一门好买卖,草原上人人都需要。
草原并非没有树林,至少在黑城子这一片,因为河流纵横、山势连绵,森林极为广阔,与其他地方大不一样。
事实上,从漠北草原的地缘来说,嗢昆水(鄂尔浑河)、婆娑水(色愣格河)就发源于黑城子左右的高山之中,大小支流无数,形成了漠北草原上少有的水草丰美之地——后世被称为色愣格河草原,匈奴便兴于此,回鹘建王庭于此,蒙古亦以此为都。
从这片平坦的草原向北,逐渐过渡到崎区的山地,森林面积大增,居住在那里的人,后世被称为“林中百姓”。
因此,黑城子所处的位置非常绝妙,向北沟通“林中百姓”,本身又处在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草原上,可养活大量人口、牛羊,承载得起一个较为强大的部落,向南越过大漠,还可接触到碛南草原诸部——当然,这一切的距离,都是草原概念。
十三世纪的时候,因为窝阔台定都于此,这里甚至被称为世界的中心。蒙古从全世界各处掳掠回来的人口、财物,总有相当一部分会被发送给大汗。
哈拉和林宫殿(位于黑城子东七十里)营建完毕之后,法王路易九世、教皇英诺森四世的使团先后到访。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工匠,为蒙古大汗打造了十分豪华的宫殿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当地也居住着数量惊人的各族百姓——当然,那会已经是斡兀立海迷失皇后监国时期。
不过,黑城子的条件固然不错,却绝对到不了成为世界中心的地步。蒙古人将俘虏、工匠、贵族、士兵迁到这里,并且穷奢极欲,代价就是漠北大饥荒,需要从中原调运粮食。
所以,凡事得量力而行。
大夏统治下的黑城子,种地屯垦始于三四年前,那会主要靠征发关北道夫子实行民屯。
连续几年下来,开辟出了一大片熟地,于是便慢慢取消了大规模的民屯,招募百姓耕种。
截止今年(同光二年,917),黑城子左近已有六七百户百姓,大部分来自灵州、夏州、绥州等地,少部分来自河东的蒲州、岚州、石州。
今年底,随着最后一片民屯的退出,明年还会有千余户来自河南、河北的百姓移居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城子就是朝廷在草原上的一块飞地。新移民们耕田之余,也会放牧一批牲畜,给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官员、武夫们提供补给。
武夫的数量为三千:两千骑马步兵、一千骑兵。抽调自洛阳禁军,轮番戍守此地,为期三年,三年后再返回汉地,与家人团聚——三年这个时间,差不多是武夫大爷们能够接受的极限。
野利大虫进城的时候,就看到了盔甲明亮、刀枪森严的守军鱼贯出城,到于都斤山脚下进行野营操练。
聚集在城中的草原百姓也不少,大部分都是附近部落里的,在冬季大雪落下之前,到黑城子采买一些商品甚至是食物。
在一家食肆门口,野利大虫看到了两个刚吃完火锅的牧人,正与店家讨价还价,打算再买几袋炒米带回去。
火锅在草原上十分流行。其实就是一个铜锅,切得很薄的肉片在热水里面涮一涮,蘸起中原运来的调料,十分爽口——与后世的涮锅很像。
在这里吃完火锅的人,一般都会买几袋炒米带回家。
所谓炒米,其实是契丹人的杰作。他们在辽东种植糜子,收获后去壳、蒸熟,再在铁锅内炒一遍,当地人称为“粆糒”,是一种十分方便,又能填饱肚子的干粮——后世蒙古人学去后,又演化出了蒙古炒米以及炒面。
“明年你们要出征了?”店家是绥州人,听到两位牧人明年要转运牛羊至北庭,往袋子里灌炒米的时候,不由地多抓了两把,随后又问道:“跟谁出征?”
“无上皇帝派来的朝廷大将。”牧人说道。
野利大虫心中微微一动。
这个牧人,首先提到的不是自家氏族首领,也不是部落夷离堇,而是“无上皇帝”和“朝廷”。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