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宋远征军舰队溯流而上,离勃萨罗城还有十多里时便看到前方浓烟滚滚,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待舰队到达时才发现勃萨罗城主米苏提大败逃回城后,想着敌军将到,自己兵力折损殆尽难以抵挡,干脆弃城而逃,临走时不忘纵兵抢掠并放了一把火,想着自己得不到也不能留给敌人享用。
好在宋军追得紧,米苏提走得仓促,再者城中运河与水道交错纵横成了天然的防火带,因此大火还没有蔓延至全城。舰队沿着运河开进城中迅速控制了总督府,迅速将火扑灭,好在米苏提只将最为贵重的物品卷跑了,从火中还是抢出了不少好东西,尤其是那堆满仓库的亮闪闪的金币,简直晃瞎了众人的眼。
总督府是个独立的城堡,豪华堪比皇宫,面积广大且结构多为石质,加上扑救及时还有半个宅院堪用,临时帅府就设在了这里。随后程僖绶出动军兵控制河口码头,占据交通要道,将趁火打劫者就地处决曝尸示众,迅速平息了城中的骚乱,城中的民众也自发的组织起来扑灭了城中各处火点。
程僖绶没有在城中滥杀,次日他召集未能逃出城的官员和宗教首领、及商会管事,讲明大宋海军到此并不想伤害百姓,到此是想找他们大汗问罪的。只要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不攻击宋军便相安无事,若是不配合试图作乱他们也绝不客气,在刀枪的威逼下这些人能说什么。多数人选择了与宋军合作。于是这些前政府的官员和宗教人士组成临时政府,继续由他们出面管理城中事务。这样一来降低了人们的反抗情绪。城中的局面迅速得以稳定。
虽然过了火,勃萨罗城毕竟也是座处于交通要道上的重镇,东西方交汇处的重要市场,发达的商业使物资十分充足丰富为宋军筹集补充物资提供了方便,也使继续北进有了充足的物资保证。这样他们便取得了在塞尔柱陆地上的第一个落脚点,勃萨罗城成为其进军巴格达的前进补给基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西域两条著名的河流,对于处于干旱地带的亚米尼亚高原地带有着特殊的意义,孕育和灌溉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早就了一方肥沃富庶之地。为了打通两河平原与波斯高原的水陆通道,阿拉伯人在卡伦河与阿拉伯河接近相交的“霍拉姆沙赫尔”挖通了运河,正式将两大水系打通。
运河的贯通使船只可以通过底格里斯河中游上的航道通航到阿拉伯河畔的勃萨罗港口。而宋军也得以继续乘船北上攻打塞尔柱国都巴格达城。但如今已经进入内陆的远征军,水军和陆军的角色也随之转换,看了这么长时间戏的步骑军们将成为接下来作战的主力,而水军将沦为给他们打下手的辅助部队。
由于前方的底格律斯河水位较浅,五岳级和神级战舰船身高大。吃水较深,无法在内河中航行,同时飓风季也将到来,波斯湾上狂风肆虐,船只无法下海。十几艘主力舰只好与同样无用武之地的大帅程僖绶‘沦为’留守,充当勃萨罗城守备队。免得被敌人抄了后路……
在波斯语里,巴格达一词意为神赐的地方。八世纪初阿巴斯王朝第二代君王阿里发曼苏尔发现这里是水陆要冲,并且气候宜人,便在原来小镇的基础上动用能工巧匠和民工十万之众,前后历时四年。在底格律斯河西岸终于建成一座富丽雄伟的新城池。并正式定为阿巴斯王朝的都城,曾命名为‘麦地纳?色兰’。意为和平之城,但习惯上依然称之为巴格达。
七、八世纪是巴格达的繁盛时期,城市中大兴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风采的建筑相继出现,曼苏尔又在城郊另建一座宫殿‘永恒宫’,并在河东岸为皇太子建营垒、府邸和清真寺,河东西两岸用浮桥连接,互为犄角之势,使其成为当时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
八世纪中期至九世纪,巴格达城再次扩建,广建清真寺、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客栈、驿馆、市场、澡堂及市政交通设施。于此同时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各派别的学者在宫廷的赞助和庇护下,著书立说,在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凯拉姆学及文学艺术方面均作出了重大成就。这些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哈里发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