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魏军首先进攻的,就是位于巢湖南边的东兴。
东兴在濡须口以北,紧扼巢湖入长江的水道,自古以来濡须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曹魏数次攻吴,走的就是这条水路。
说到走水路,许多人都为之疑惑,按理说魏军之强,在于步骑,吴军之强,在于水军,魏军沿巢湖南下走水路,分明就是弃长扬短,和吴军在水路上争锋,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其实这也是魏军的无奈之举,这个时代打仗,最难的其实是粮草补给的问题,魏国倚仗着国力雄厚,每次出兵,都会派大量的兵马,虽然兵多将广,打起仗来胜面较大,但对于后勤补给而言,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毕竟魏军大部分的军队都来自中原,劳师以远,如果仅靠陆路的运输,困难必然很大。
所以魏军伐吴,大多的时候也是选择从水路运送粮草,巢湖水系联结长江和淮河,所以从巢湖进军,成为了魏军的一个不二选择,而巢湖南面的濡须口,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重点,曹魏在东线用兵,都是针对濡须口的。
吴国当然也清楚濡须口的战略价值,诸葛恪在担任江北都督之时,就曾在濡须口的北面筑东兴二城,在东山之上建了东关,在西山之上建了西关,并在两关之间,修筑大堤,以阻挡魏军的南下。
这条大堤以前孙权就曾下令修筑过,尚未完工就曾遭到了魏军的破坏,后来遂搁置,诸葛恪任都督之时,重修了这条大堤,令其坚固无比,并派出重兵来防守。
是以东兴一线,已经成为了吴国的要塞,魏军想要攻下濡须口,打开进入长江直逼建业的通道,首先就要必须拿下东兴二城。
这次魏军在淮南一线集中了七万人马,基本上以驻守淮南的诸葛诞部为主,另外包括了一些司马昭从洛阳带来的兵马,他们从寿春南下,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直扑东兴而来。
消息传到了建业,吴国的朝中一片哗然。
趁着国丧之际,出兵征伐,这似乎已经成为孙权多年以来一直常用的手段,但风水轮流转,九泉之下的孙权似乎也不会想到司马师居然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趁着他刚死不久,大举入侵。
孙权在位时间极长,光是当皇帝就当了二十四年,若再加上他割据江东时算起,距今已经是五十多年了,再加上孙权的强势,以至于孙权成为了东吴的主心骨,所有的战略都是围绕着他来执行的。
孙权的驾崩,也导致了东吴权力出现了真空,孙权的儿子倒是不少,但相互之间争嫡暗斗,互相倾轧,最后导致几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王子先后丧命,孙权也是彻底地寒了心,临崩之时,让只有十岁的七子孙亮当了太子,继承他的皇位。
一个十岁的孩子,那怕他就是聪明盖世,也不可能承担起社稷大任,这个时候,身为辅政大臣的太傅诸葛恪就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