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天色阴暗,雷远往窗边坐了坐,又挪来一盏铜灯,才看得清楚。
军报上写满了字,比通常所见的要详细很多,说的是此前攻打成都的完整经过,除此之外,还提到了攻城时的一则异事。
那一日里,张松自荐往成都劝降公子刘循。然而方一进城,就被一拨从绵竹退回的败兵所获,那些败兵不管不顾地抓了张松,又传刘循的命令将他斩首示众。玄德公为此勃然大怒,号令攻城。
兵法云,十则围之。当时城外的荆益联军合计五万,而守军足有三万,缓急时还能征调大批壮丁,若决心死守,本不至于倾覆。然而益州百官多年来文恬武嬉惯了,少有的宿将也都离心离德,因此激烈的攻守只维持了一日,城池即破。
大军入城之后,自然难免抓捕敌对、斩杀不服的那一套手段。到一切恢复安定之后,众人又哭笑不得地发现张松竟然未死。据说是因为城头守兵假传公子刘循的命令,所以慌乱中认错了人,杀了一名不相干的益州文吏,而将张松当作寻常人物,拘了作为搬运土石的民伕使用。
原来是场误会么?所有人瞬间茫然。
但那也没什么好纠结的了,既然已经攻克了成都,胜利者要享受胜利的喜悦,失败者要被踩上一万只脚不能翻身……谁还有兴趣去纠结张松的历险呢?
唯独玄德公大喜于张松的安然返回,还特地令人去寻找那队绵竹败兵的首领,打算给予重重的奖赏。可惜后来查到,他们都已经战死了。
雷远阖起军报,慢慢盘算。
他是独领一路偏师的将领,在荆州武人当中,地位已算很高了,所以每隔数日都能收到汇集各方军情的军报。通常来说,军报文辞简略,就只介绍大致战局,而雷远手中这一份,却浓墨重彩地写了与战局无甚关系的内容。
毫无疑问,有关张松的情况,才是庞统想要雷远看到的。
张松的死活有什么要紧,以至于庞统要专门写了这么一份文字过来?
他往成都城里走的这一遭,徒然自己遭罪,什么都没办成啊?
想不明白。
雷远向傅肜问道:“吾兄受命前来,庞军师可有什么特别的嘱咐?”
傅肜只将另一份书信向前推了推。
拆除封缄之后发现,这是庞统亲笔书信,文字寥寥数行。只看到一半,雷远的脸色就变了。
他将书信握在手中,沉吟许久,忽然问道:“伯祀,荆州大军入成都时,杀戮可重么?”
傅肜坦然道:“毕竟敌军负隅顽抗,难免施以刑杀。攻城的时候,敢于抵抗的益州军将如扶禁、向存等,战死了一批。入城以后,按照刘季玉的意思,此前依附公子刘循,妄图与荆益联军对抗的文武,又杀了一批、处置了一批。不过,主公仁厚,并未滥杀滥捕,很快就安抚民众,这时候成都已安定了。”
雷远微微颔首。
原来如此。
这就是张松此行的作用。让他去成都,并非为了说降,而是要用他的脑袋来为玄德公制造一个攻城的借口。
而“杀死”张松的那群人,一定是玄德公安排好的内应。
有了这个借口,玄德公就无须坐等刘季玉和他的儿子进行谈判了。为张松之死而暴怒的玄德公可以理直气壮地发起进攻,进而以胜利者的威势处置整座成都城里的文武。
结果便是傅肜所说,杀了一批,处置了一批。
所谓一批,是多少?数十人,数百人,抑或上千?
那些人,自然就是被玄德公认为难以与荆州合作的人物,他们或死或贬,将会给新贵们腾出许多官职和利益。
大概此番入蜀太过顺利了,以至于房间里的诸多灰尘污秽来不及打扫,所以玄德公在正式进驻之前,特意以刀兵清理一番?这手段,倒是果决狠辣。
问题是,这些人固然是荆州集团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但他们本无罪,就算有罪,罪不至此!
雷远低声叹息:玄德公不该这么做。
雷远并非软弱拘泥的书生,他也明白逐鹿天下步步争先的道理。有时候行事唯恐不快,皆因稍慢一步,就可能身死族灭。但雷远不是争天下的人,他身为下属,也有下属的立场。
雷远不是刘备的元从,他从灊山带领部众千里迢迢前往荆州,是综合考虑了自身利益、雷氏宗族利益和数万部属利益的结果。而保障这些利益的首要前提是,刘备是仁厚之主。
这么多年来,刘备的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