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修正案出现之前,虽然有人意识到了,但却没什么人说过这条法令的坏话,一切都掩盖在开拓进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这些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修正后的法令变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税率方面加以区分。
原来无论开垦多少土地,上缴的税率都是一样的,而现在却有了区分。
例如一户五口的人家,如果只开垦了十亩土地,只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规定缴纳逐年递减的田赋,等到规定期限结束后,这十亩土地就成为了免税的自留地。开垦了五十亩,那么另外四十亩就始终要缴税。
随着开垦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税率会越来越高,只要愿意忍受六成的满税赋,想以一家之力,拥有良田万顷,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收益率远不如从前的豪强。
只是简单的一个调整,原来的弊端便迎刃而解,隐忧也消除了。
因为新政令还对田地的性质作出了区分,例如:水田的税率更高,山田出产不多,但需要缴纳固定的高税率,以至于先前出现,或露出苗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青州百姓对开拓的热情,也丝毫没有被削减。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名字被写在了仅次于李翊和国渊之后的位置——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就此享誉大汉朝。
经过在扬州的两年独当一面的锻炼,诸葛亮的能力全面的发挥了出来。形象点说,这人就是个人形的中央计算机。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功率还不够大,可能力却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令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列于其上,除了李翊之外,他是上镜率最高的,就连司马懿比起他来,都要差了不少。
总而言之,随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诸多未来之星的扬名,新政在混乱中走向正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广为军民所接受。
如今,商会已经成立多年,有了显著成效。农会、工会都被提上了日程,这些会社不掌握任何权力,主要的职责就是议政并提出建议。
商会这些组织,在几十年后,或许会发挥大航海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那种组织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个模型而已。
整个北疆集团,乃至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李翊手中的。
实际上,只是提提意见这种待遇,已经让商人、工匠们如坠梦中,喜不自胜了。被压制了一千多年,冷不丁翻身,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用不好,李翊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不会轻易放权。
而在商会的帮助下,北疆的商业系统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在无数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税制度隆重出台。这项制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的法令。
这也是华夏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业法令——之前商鞅变法中有关商业的部分,和汉武帝的告缗令之类的商法,都简单而粗暴,不是为了促进商业,而是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故而不能当做商业法令来看。
为这部法令命名,李翊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李翊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李翊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李翊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李翊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北疆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唐王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李翊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