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被大秦铁骑一路吊打,顺带就连师兄公孙瓒等也跟着一起被撵着跑到了并州去了。
不过话说回来,刘备这家伙也是一如既往的蟑螂命,外加脸超好,一转身就时来运转,就连复活都能中大奖。
为什么说中大奖呢这家伙复活的特么居然是云台名将之一的贾复。
贾复年轻时勤奋好学,通晓尚书,被老师李生称赞为将相之才。新朝末年,贾复为县吏,奉命与同僚到河东地区运盐。途中遇到盗贼,同僚都弃盐逃跑,惟有贾复把盐运回到县里,受到人们称赞。绿林军起义后,贾复聚众数百人在羽山响应,自称将军。刘玄称帝,贾复率领部众归附汉中王刘嘉,被任命为校尉。
贾复见更始政权日趋,于是劝说刘嘉脱离刘玄,另树一帜。刘嘉不愿背叛刘玄,但却写信向刘秀推荐贾复。于是贾复辞别刘嘉,前往河北,经过邓禹的引见,见到了刘秀。刘秀对贾复非常赏识,任命其为破虏将军督盗贼,还将车驾左边的马赏赐给他。同僚们因贾复新来都排挤他,要求刘秀将他调为鄗县县尉,刘秀道:“贾督有击退敌军于千里之外的威风,刚刚任以要职,不得随意撤除。”
刘秀到信都后,拜贾复为偏将军。同年五月,刘秀平定王郎,贾复因功迁都护将军。后来在攻击青犊起义军的战斗中,贾复大战先登陷阵,所向披靡,大败敌军,诸将都不得不信服他的神勇。
刘秀称帝,贾复拜执金吾,封冠军侯。不久,贾复渡黄河攻打洛阳朱鲔,又大战白虎公陈侨,连战连胜。
在南方还有许多更始政权中的大将没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刘秀帝召集诸将商议,并问谁敢前往。贾复慨然回答说:“臣请命攻击尹尊。”刘秀笑道:“执金吾去攻郾王,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大司马应去攻宛。”于是派遣贾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攻打尹尊。不久,尹尊投降。贾复又率兵东打淮阳太守暴汜,暴汜投降。同年秋,贾复又平定召陵、新息。
在新城、渑池连破赤眉军,与刘秀宜阳在会师,迫使赤眉投降。
可以说,归顺刘秀后,随其击信都、攻邯鄣、战真定、破邺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战功赫赫。虽然出身文士,但是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
当然,对于鲍鸿来说,史书上记载的这一切都是浮云,关键是人家不仅战功累累,而且忠勇刚烈,东汉以来倍受邑民敬重和爱戴,因之为其建庙,修墓祭祀。有关贾复的传奇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人家的文学形象才是鲍鸿关注的重点,特么就是一个不下于李元霸、李存孝这些bug级猛将的怪物。
在连丽如的评书东汉演义中,贾复外号银戟太岁雪天王,是云台三十六将之一,星号氐土貉。贾复曾到长安参加武举,古洞祠力举千斤鼎,校场比武战败岑彭。后与表兄臧宫在抱月双槐岭落草。归顺刘秀后,昆阳报号,四闯联营,拖肠大战。回营后被大帅邓禹治疗,痊愈后又在潼关战阎虬,草桥关战梁林。
而在田连元的评书刘秀传中,贾复在朗桃南天门,挡箭引路后在碧云山艺服郅恽,被尊为大寨主,与郅恽、表弟臧宫带人马投奔刘秀,在昆阳大战新军大将巨毋霸被挑出肠子,郅恽缠住巨毋霸。贾复杀出重围,发现郅恽不在,二次杀入重围,拖肠大战,惊住巨毋霸,救出郅恽。回营后奄奄一息,刘秀命大夫诊治。
参考公孙兄弟等人的武力水平,贾复这个绝对是武力100外带其他加成的,这种变态,鲍鸿麾下貌似也就姜松有100武力之后的武艺加成,就连裴元庆和宇文成都目前都没有表现出这个趋势。
这个时候,鲍鸿也不得不感叹,刘备你的人品要不要这么好你要能把并州的势力拿下,特么关羽、张飞、赵云、吕布、贾复组成的五虎都可以考虑去冲大秦铁骑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汉室血脉之中蕴含的系统碎片也不知道是寄存在什么地方的,似乎刘备召唤了贾复并没有发生系统爆表的事情,要知道贾复随便拿个什么武器就101武力了。所以说,汉室血脉只是具有召唤功能,不存在检测爆表的问题。难道是单纯的因为玉玺在汉帝手里,所以汉室血脉就都能够召唤这也算是一种皇道吧估计。
那么这个爆表就只能等到贾复什么时候马踏联营,冲到张角面前再说了。
“反过来说,刘备这家伙似乎是一如既往的脑残啊,这个时候难道不知道召唤文臣谋士吗他以为自己跟着卢植玩过几年就是大儒了不需要文士辅佐了咋的”鲍鸿反过头来吐槽道,“我记得云台名将里面政略、谋略精擅的名将也不少吧刘备这厮是在玩三国无双呢,以为猛将开无双就能清地图刷兵啊”
“说起来,光武麾下名相寇恂还和贾复玩过一场将相和呢”系统笑着应道,“不知道怎么刘备会选择贾复的。”
寇恂在东汉时期,相当于类似萧何的“相国”地位,是位颇有领导才能的名吏,善于治理政务,很受刘秀的器重。在他任颖川太守时,为严明军纪,曾将大将贾复手下的一个部将处死。而屡立军功的贾复,知道以后,极为震怒,认为寇恂故意与他为难,愤怒表示:要与寇恂势不两立。
为了避免冲突,寇恂决定不与贾复见面。并且对贾复的部下,格外优待。处处忍让服低,不使矛盾激化。为了求得和解,煞费苦心。这时,刘秀忙于重建汉室,统一中国,正需要这两位将相共同协力,成就帝业。为此,他亲自出面,设宴调解。对贾复晓以大义,要他以大局为重。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贾复经过刘秀的劝说,终于回心转意,不再耿耿于怀。最后,两人握手言和,同心同德,共扶汉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