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上面还有一段时间呢。
不过,这次既然是大朝会,汉帝就不得不问一问这家伙的政绩了,很明显的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的。
贬职是必须的,至于是不是要弄死那就不好说了。不过,总比被当地的起义军弄死好。
换上去的益州刺史名叫赵温,也算是三公世家级别的贤能,在益州地方上更是声望卓著,堪当大任。
赵温,赵典侄,赵谦弟。初为京兆郡丞,叹道:“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归四川。正遇家乡灾荒,慷慨施放家中积粮赈救饥民。
后来这家伙在献帝时期一直蹲在九卿位置上,能力绝对妥妥的。
他爷爷赵戒,字志伯,蜀郡人,历仕汉安、顺、冲、质、恒五帝,五朝元老。赵戒于汉顺帝、冲帝、质帝、恒帝之世历位三公,登特进。屡居公辅,免忧患于无妄之世。
叔父赵典也已经过世,不过却也是在三公九卿位置上换来换去的厉害角色,两代人经历了五六代皇帝,在官场上积累下来的人脉是难以估量的,刷个刺史绝对没问题,进中央也就是看他自己高兴的。
再说益州的局势,五斗米道教在巴蜀地区已经是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不过这个时候张鲁他们还没有稳定的据点,所以倒也没有发展成黄巾那般席卷天下的模式。
不过,毕竟从张道陵开始影响了巴蜀好几代人,虽然说五斗米道教本身没有起事,但是有些人却是借着这个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把如火如荼的黄巾太平道拉了出来,对益州各地也造成不小的影响。
起事于绵竹的马相,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破坏乡县,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虽然没有攻下益州府衙,斩杀郗俭,却也危及到了益州的安危,也是导致郗俭被拿下的一个原因。
申耽、申仪兄弟,在上庸聚众数千家,与马相相互响应,同时设法与黄巾主力联系,这次倒也是准备和汉室联系,不过对于益州这种小规模叛逆,汉室并不准备股息。但是对于益州本身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祸患。
蜀郡太守王商,也是所谓的名士类型人物,荆州牧刘表、大儒南阳人宋仲子仰慕他的名声,都和他交好,许文休称赞王商是“中原的王景兴之类的人物”。
也就这类人物适合东汉这个孝廉制度的选拔模式,真讲怎么政治家还不一定刷得了这么高的声望。
这个就不去多说,作为天下名士,在益州士族那里也是有很大的面子的,这一点对于郡守的执政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营兵校尉赵韪,也是益州地方上的名士,反正那个地方偏远、偏安地区,竞争压力不是很大,基本上地方推荐很容易就上位。
犍为郡太守任岐,也是益州蜀郡地方上的名士,倒也无需多说。他那边多少也受到了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威胁,也算是有点麻烦的地方。
营兵校尉则是贾龙,却是比较勇猛擅于兵事的人才了,历史上马相号称数万人入寇,被贾龙组织数百人打败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