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其他人看的透彻多了,更何况上面那些人多少也都有他的关系网,甚至某些人已经有口风透露,表示对某些职位有兴趣可以进行交易。
“那这个就麻烦荀五先生了,物资方面我们会尽量自己支付,至于某些人脉方面的问题,我们尽量会以各种经典之类的折价!”鲍鸿笑道,“咱们军中版本的《百战奇略》之类的东西想必先生也看过了,我让众人进行疏注之后进行交易如何?”
“本来既然选择跟着将军混,虽然说家族的底蕴我不能动用,学生自己的人脉资源却都可谓算是贡献给将军为将军效力了!”荀汪笑道,“不过将军这个东西足以充实家族积累,想来能够在家族之中争取更多的支持!”
这个年代,乃至是到最后的隋唐时期,所谓士人、士族、世家究竟是靠什么凌驾于平民寒士之上?说白了就是知识的垄断。纸张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平民靠什么积累知识?更何况大家都知道,古代可没有标点符号,就算是你拿到一本藏书,看不看得懂里面的内容?不同的断句就能解读出截然不同的意思,就像是孔子死后,儒家分分钟就能分出十几个学派,而且很多还是相互对立的教义,各种撕逼,可见一斑。
荀家这种甚至能够挖出孔子、荀子疏注的经典的家族,如何不能凌驾平民之上?
话说回来,也不是鲍鸿自吹自擂,《百战奇略》这个东西本身就够超级兵书的档次了,再来几个名将疏注,荀家都不一定有几本书比得上的。
“对了,还有一个事情最好也要你帮忙处理一下!”鲍鸿接着说道,“你带着高颎先生去见过司徒属下的人事部门,高颎先生虽然关注洛阳的情况,却也不如你的人脉,带着他去关注一下洛阳的各种并不怎么得志的人才,甚至有办法的话,看看接下来的考官是什么人,能不能看到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
西汉时,州刺史向朝廷推举的茂才,到京城后要接受司徒的考试,考试的科目为明经科(通晓儒家经典)、明律科(通晓律令)、治剧科(谓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每科各录取一人。通过明经科的被录用为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诸侯王的老师)、诸侯王的仆射和诸侯王的郎中令。通过明律科的为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通过治剧科的则任命为三辅(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翎)之中的县令。刚上任的茂才都是试守(试用),满一年者才是正式任用。
《汉官旧仪》:“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
虽然说孝廉、茂才之类的能够被推举出来已经是有些声望背景的了,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还需要钱呢,虽然不能再地方上寻找人才,但是在这个卡口发掘人才也是一个手段,鲍鸿希望能够从这里拉一批人壮大自己的中层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