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将“节略”上报委员长。
与会诸将心里都在说:爵帅的这一手,太厉害了!实在是在全军每一个连队都派了耳目!而且,说是一个“士兵委员”,其实是所有的士兵一起盯着——军官想要行差踏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了!
关卓凡说道:“咱们轩军,官也好,兵也好,都是兄弟。既然都是兄弟,怎么好又打又骂?上阵见仗,你是要人家替你卖命的,平日里,怎么敢虐打军士?打起仗来,不怕人家在背后打你的黑枪?”
他微微扫了诸将一眼,见个个神色郑重,全神贯注,心中满意,又说道:“训练的时候,有的兵笨一点,有的兵懒一点,急起来踹两脚,在所难免;打起仗来,怕死的,当逃兵的,当场枪毙也不稀奇。所以,特别指明,‘训练和作战以外’——所以,这个‘士兵委员会’,绝不会对长官平日的管教、训练,造成任何关碍。”
关卓凡说道:“各位都是带老了兵的,晓得当兵的最在乎哪些事情?除了行军法,你不打他,不骂他,不克扣他的粮饷,这样子带出来的兵,上了战场,哪有一个做缩头乌龟的?”
诸将都是心悦诚服的表情。
当时的军队,不论哪个国家,长官打骂士兵,都是家常便饭。
以后世标准,不同层级军人间过于显著的差别待遇,也非常普遍。而这种差别,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军官对于资源的过度侵占。这种情况,和长官打骂士兵一样,各国相差仿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如果关卓凡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的轩军,一定是当世第一军,什么英国法国普鲁士,都要给他跪。
还有一层意思,关卓凡没有说出来。
将监督上官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还很有限——交到士兵手里,对于当时的士兵来说,完完全全是“开天辟地”。这种从天而降的“主人翁责任感”,能带来怎样的战斗力的提升,是当时的治军者无法想象的。
关卓凡的“士兵委员会”,灵感当然来自原时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那次著名的“改编”,但也颇有不同。关卓凡手里,“士兵委员会”的权力被大大缩减,本质上是一种积极性很高的“坐探”。不过,相对于本时空这个时代,已经足够用了。
关卓凡还不能高喊“官兵平等”,但却可以要求“官兵友爱,同甘共苦”。
他明确要求:实行连、排、班编制后,一,排长要和士兵同宿;二,连长使用的卧具必须和士兵一样。
和连、排、班编制配套的,是建立“三级连队会议制度”。
第一级,班务会议,每周一次,全班参加,班长主持,周日晚饭后进行。
第二级,排务会议,每半个月一次,班长、副班长参加,排长主持。
第三级,连务会议,每个月一次,班长以上人员参会,连长主持。
会议内容:
一,做本单位、本时段的“工作总结”,对参会各人、各部的表现做出点评,“揄扬进步,补阙拾遗”。
二,传达上峰的各种指示。
三,研究、布置下个时段的工作、任务。
信息量很大,将领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脑子里转着念头:这可新鲜,“会议”这个玩意,以前都是高级将领们的事情,现在,大头兵们也要来“会议”了!
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士兵们可以由此知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做的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而且上下通达,毫无壅塞,政策施行的质量、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会议一天两天开下来,将领们对关卓凡愈来愈佩服,都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真正是“仰之弥高”!
说的俗一点,就是“五体投地”——爵帅真神人也!
*
ps:明天一更,放在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