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毁灭之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西北一带,春秋时期称仪邑,处在卫国南部边境,与启封间以逢泽),改称大梁。

    这是今开、封城创立之始,也是开、封城墙定位于此地的开端,此后两千多年,城址没有大的变动。

    大梁城共12个城门,东为夷门(今铁塔附近),西为高门(今西城墙外约五里之地)。

    据高门和夷门间的距离及方向推算,大梁城的南城墙大约在今天相国寺前面东西一线,北城墙大约在城北四公里之处。

    从以上可以推知大梁城与今天开、封城相比较,偏向西北,面积稍大。

    虽然明知道是这样,但苦于大梁城距地表很深,而开、封地下水位又很高,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古代大梁城大部分城池还是没有勘测出来,使魏大梁城成为千古谜团。

    这样的情况,自然是给韩孔雀带来了机会,而这样的机会,还不止这么一处。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经鸿沟引黄河水灌淹大梁,历时三月有余,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

    历经两千多年,魏大梁城现被深埋于地下10余米。

    秦在大梁设置浚、仪县,直到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占梁州,改成汴州。

    据估计,此时汴州已有城池,应紧靠汴河北岸,规模不太大,比汴州城略小,而到了唐代,唐汴州城才是明清城墙的基础。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李勉,对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

    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7座。

    贞元十四年(798年),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为防止盗贼沿汴河两岸出入城墙,又增设了两座水门,并让其幕僚韩愈著《汴州东西水门记》一文,专述其事。

    此东西水门即成为北宋东京内城东西墙上的汴河南岸角子门、汴河北岸角子门的前身。

    重筑的汴州城就成了明清城墙的渊源,奠定了今日城墙的基础。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即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

    后唐时期,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

    936年,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都汴,号东京。

    后汉、后周、北宋先后都汴,沿用东京称号;到金才改称南、京。

    而到了北宋,此时的东京城才是开、封城墙最辉煌的时代。

    北宋东京城是在后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周太祖下诏:“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率畿内丁夫五万五千,版筑旬日而罢。”

    这仅是对原墙的修补,并未扩展。

    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登上里城朱雀门,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跑马圈城,尽马之力,马跑了24公里又355米。

    周世宗以马跑的范围定为外墙的范围,令人运来汜水的虎牢土筑成坚固的外城,这为北宋外城墙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开始扩建宫城,四角建有角楼,高楼十尺,城墙均系夯土版筑而成。

    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将全城建成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城墙固若金汤。

    那时的皇城,位于北宋东京城中央略偏西北处,即今潘杨湖一带,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虽然经过历代皇帝扩张城池,但还是有一部分没有被现代大都市覆盖。

    到了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将皇城改为砖砌,是北宋三道城墙中唯一的砖墙。

    皇城东西跨度1570米左右,南北跨度约900米,周长近5000米,与《宣和遗事》所载的“九里十三步”(待考)大致吻合。

    皇城内还有宫城,宫城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其东西墙各长约690米,南北墙各长约570米,四墙全长2520米左右,与《宋史.地理志》等书记载的宋宫城“周回五里”相吻合。

    而今日城墙的规模则起始于金的南、京城,金末,为抵挡强大的蒙军,“宣宗以京城阔远难守,召高琪筑里城,公私力尽乃得成。”(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