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在程鸾鸾的侍候下,穿衣着冠,去找李治这位太子爷,准备领着他一块前往官衙公干,就撞见了李治的侍卫。“你是说太子殿下今个一早就回长安了?”我怀疑地重复了一句。
“是的大人,太子殿下今儿一大早,就匆匆地出了门往长安而去,他担心大人问起他的去向,所以,特地命属下在此等候大人,以免大人误会。”李治的侍卫恭敬地行礼答道。
我咧了咧嘴:“既然如此,也罢,既是太子殿下交待于你,那我也就放心了,嗯,太子殿下若是回来了,你就让他到官衙来,就说本公还有好些事务需要他来处置。”十有八九这位好吃懒做的太子爷就开始耍死赖了,这种手段他已经用了不止一两次了,不过,还不算过份,每天晚上之前都能及时赶回来,也不知道他往长安而去,到底是为了回家与妻儿亲昵呢?还是为了回长安喝点花酒,泡点小妹妹。嗯,这些事儿我可没办法理会得了,毕竟我有自己的公务要干,总不能成天拿根绳索牵着李治四处溜达,毕竟他也有人身自由。
好歹人家也是太子爷,离开我的视线,干了啥子勾当这我管不着,不过,他只要在我跟前,出了事,就算李叔叔不找我的麻烦,我首先就得找李治的麻烦,毕竟我可不希望李治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出现什么意外,至于在长安出的,嗯,责任就不在咱的身上了。
前几日来了位青羊观的道童,交给了我一封信,嗯,是关于陆晨去进修医学知识的事儿,陆晨很聪明,学习医学知识相当的用心,这一点,很是得到了袁神棍和孙神医的好评,信中,袁天罡还特意叮嘱我,如果还有这样的优秀少年,多介绍几个给他们,也好让他们的一身医术不致失传,这一段时间以来,这二位大唐医学大师除了每天教授陆晨和着曲江书院医科的学生之外,便是与太医团的诸位著名医家一块儿研究如何制作针炙铜人。
------------------------------------------------
在他们的眼里,针炙铜人如果能研制成功,其成就不亚于编撰出《新神农本草》,嗯,这套书业已由大唐国家机构购买了五千余套,自然是要交付于大唐各州县的医博士和医生们使用,作为他们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医学图书。
很奇怪,或许是我没有注意到,曲江书院之中,专业从事四书五经学习工作的学生的数量只占到学生中的三成不到,反倒是格物致知、天文地理、数学几何、医药生物等学科很受学生们的追捧,就算是那些文科生,也同样喜欢去旁听其他学科的课程。
这让一些来校担任教员的老儒生很是有一种挫败感,因为他们发现,新学科的老师们在教学语言上,包括对待学生方面,其教学模式与他们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允许学生积极的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会尽量地解答,解答不了的,便共同讨论研究,或者组成一只兴趣小组,专门来研究和专研学术问题。
而那些老儒生,当初刚刚到了曲江书院任教之时,总觉得自己的权威不能受到学生的挑战,最不喜欢学生打断自个在那摇头晃脑地抱着一本书在那歪歪意淫。久而久之,学生们流向了本公子的高徒,原本那些学生总觉得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总以为我的学生们太过年轻,根本就不适宜当师长,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都被本公子那些强化教育的弟子的才华与口才所倾倒,渐渐地,我的学生们的课反而是上座率最高的。
而那些大儒倒也识趣,也有意无意地改进着他们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样也能使得师生一块儿共同进步,学校的校训上便写得清清楚楚,三行人,必有我师。
学生们学得愉快,老师们也教得愉快,另外,学校里的兴趣科研小组,学术专业辩论竞技大赛,曲江坛论等各项活动使得本公子独资兴建的曲江书院的气氛可谓是自产生了教育这一行业以来最好的。
而外派到渭南希望义学授课的都是学院里边各门学科的优等生,另外,他们也是有志往教育事业方面发展的人材,这令我很欣慰,毕竟这样的人材越多,本公子的思想和学术就越容易获得推广,另外,激发着学生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四大理念,让他们不以出身高低贵贱为卑,而以自身的品德和学识为荣,为国家创造财富和作为贡献为荣。
“你们要记住一点,出身好不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